誰來關注醫生身心健康!!!
<< 一起來聊聊醫院裝修設計與醫院發展兩者的關系
吃貨的福音!多食水果能預防乳腺癌! >>
中國醫師協會當家人指出,50.8%的醫護人員覺得太累,65.9%的醫生不滿收入!
“能否在家門口看好病,主要取決于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水平和數量。”在9月8日國家衛生計生委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四川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杜波介紹,四川省正在圍繞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開展一系列工作。因為,這對于“健康四川”建設意義重大。
當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如何在攻堅期啃下硬骨頭?國家衛生計生委體改司(國務院醫改辦)副司長姚建紅認為,要大力推廣地方經驗,將地方經驗升華為國家政策。
在這個以介紹地方經驗為主題的發布會上,另外兩位地方代表:陜西省延安市政府副市長趙璟和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縣長潘開名也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要深化編制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升基層衛生計生人員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我們按照每人每月500、300、200元對偏遠鄉鎮衛生院基層衛生人才進行補貼。”潘開名說,這是他們在破除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薄弱瓶頸方面的探索。
全國其他地方的情況如何?在9月2日舉行的第六屆中美健康峰會上,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表示,在世界范圍內,醫生向來備受尊敬,是令人羨慕的職業,但國內的情況不盡如人意。
張雁靈說,醫療衛生人才是健康中國建設的主要生力軍。面對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需求,衛生人才總量還需要進一步增加,人才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人才結構和區域分布需要進一步優化,人才發展政策制度和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2015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末,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069.4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800.8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03.2萬人。
但是,按照《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5人,注冊護士數達到3.14人。“我們現在的人才數量顯然不夠。”張雁靈說。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張雁靈分析,這與當前衛生技術人員付出與得到不成比例,整個社會沒有形成尊醫重衛的環境有關。
他介紹,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2015年委托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開展獨立第三方評估,結果顯示,我國有50.8%的醫護人員感覺工作負荷過重,其中醫生群體為64.5%。超過40%的醫生日工作時間多于10小時,僅有33.6%的醫護人員感到自己的睡眠充足。認為自己身體狀況良好的醫護人員僅占46.7%,兒科專業比例最低,只有39.6%。另外,只有40.6%的醫生稱休滿了國家法定假期。
如此高強度的工作,醫師的收入怎樣?2015年5月發布的中國醫師職業狀況白皮書指出,在被調查的近萬名醫師中,有65.9%的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其中選擇“很不滿意”的比例為19.1%,感覺付出與回報不相符合。白皮書關于醫師壓力主要來源的結果為:工作量特別大占76.50%,醫療糾紛多占71.76%。
張雁靈分析,出現這樣的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職業環境的變化急劇增加了醫務人員的工作負荷。醫療保障服務要求不斷增長,但醫務人員缺編的情況并沒有得到改善。
其次,社會環境的變化,給醫務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公眾對醫務人員的期望值很高,但醫學還不能挽救所有患者生命,或者不能使患者完全康復。
再有,不良的情景因素長期刺激,使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受到了負面的影響。醫務人員面對的是軀體與心理存在著相應障礙的特殊人群,患者與家屬痛苦、焦慮的情緒,以及失去家人的悲痛,會導致醫務人員出現身心健康問題。
由于醫生的高技術含量、高風險的職業,據了解,醫學本科需要讀5年,醫學博士(本碩博連讀)需要讀8年,除了接受正規的醫學教育外,畢業后還需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一名合格的醫生培養出來,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都很高。按照國際慣例,醫生屬于收入最高的職業之一,平均工資應為社會平均工資的4倍到6倍,但在我國,這一比例僅為1.19倍。
他呼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要圍繞醫務人員的需求創造條件,在外在因素上進行調整,改變不合理的薪酬、編制、執業環境,教育培訓等體制機制問題,關心愛護醫務人員身心健康,通過多種形式增強醫務人員的職業榮譽感。
張雁靈透露,國家衛生計生委體改司此前委托中國醫師協會進行醫生薪酬制度及職稱制度的研究,相關報告已經正式提交國務院相關部門。